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

Nemesis By Jo Nesbo (雪人的作者,警探Harry Hole系列之一)

好久沒有寫讀書心得了,懶惰一次,就完全忘記有網誌這件事,這樣沒有恆心毅力,真的需要檢討,姐姐對我說寫網誌也是一個訓練自己持續做一件事情的一個方式,之後也期許自己再繼續寫囉!

其實這之間也看了一些不錯的小說,像是The catcher in the rye, Before I go to sleep, The snowman 和 Murder on the oriental express,以及一直正在努力的一千多頁的Les misérables (不過現在正看到最無聊也最難懂的部分,所以逃避現實的又去看別的小說,最近發現今年會有最新悲慘世界的電影出來,我一定要在電影出來前,看完阿!!!!)
這幾本書都不錯看,尤其是Murder on the oriental express讓我愛上了Poirot這個角色,Agatha Christie創造的人物個性鮮明,對話生動有趣,尤其是懸疑氣氛的營造,更是一絕!推理過程是這個故事的重點,所以這本書是我認為喜歡推理小說的人必讀的故事之一。

這次我想要紀錄的是Jo Nesbo的Nemesis,他是來自挪威的作家,他最近的雪人(The snowman)那本小說也在台灣上市,書商稱他為下一個Stieg Larrsson,現在我看完兩本他的Harry Hole警探系列,我不覺得他可以被稱作下一個Stieg Larrsson,我感覺這兩個人不能被相提並論,我真的覺得千禧年系列是難得的好作品,尤其是他設定了一個社會上的邊緣人物為主角,這樣的故事還滿特別的,特別是主角本身的神秘感和可憐身世,讓人容易有同理感。
而Jo Nesbo的故事給我感覺還是比較像是一般的偵探系列的小說,雖然男主角Harry Hole也是個不循規蹈矩的警察,甚至是個酒鬼,不過他還是個警察,對於這樣的角色,我沒有太大的同理感產生,不過Jo Nesbo的小說有不錯的懸疑氣氛(北國陰冷的天氣有加分),故事也夠曲折,人物對話也很有趣,不過他的故事比較不著重於推理的過程,很多地方都是動作場面,所以我一直覺得他的書應該要拍成電影,應該會是不錯的好萊烏的題材。

Nemesis這本書以一個銀行搶案開始,只是搶匪雖然得手,卻因行員動作太慢,槍殺一名行員,由於已不單只是銀行搶案,Harry Hole和一新人搭擋Beate Lønn聯手解開謎題,另外,Harry的一位許久未連絡的前女友Anna Bethsen突然與他聯絡,只是見面晚餐的第二天早上,Harry記憶模糊的從自己家中起床,發現自己完全不記得前一晚發生什麼事了,只是就在這之後發現Anna在家中被槍殺,由於有許多證據都指向Harry是最後見到Anna的人,Harry成為頭號嫌疑犯,Harry要如何全身而退?並且Anna又和那個搶案的搶匪有什麼關聯?

這本書和雪人那本有點類似,會一直讓人認為已經鎖定真正的嫌疑犯,案情已經快要水落石出,不過每每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而這本書讓我一開始就很想繼續看下去的原因,是在敘述銀行的部分,很喜歡他從Harry在看銀行的監視器錄影的手法,來敘述整件案子,讓我一開始有點摸不著頭緒,雖然摸不著頭緒,不過又感覺很緊張,是一個很聰明的寫法。

我覺得Nemesis比The snowman好看,我給它四顆星,The snowman是在講連續變態殺人,不是我喜歡的類型的書,不過Nemesis這本書最後還有留伏筆,所以呢,我又買了下一本The devil's star,看完再來報告心得啦!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生活英文系列-排隊

在美國大部分民眾都很守秩序,很多時候會有人在排隊,只是就像是在台灣,有時候你會看不出哪裡是在排隊,哪些人只是在旁邊等,當你看不出時,你要怎麼問呢?
你可以隨便問一個很像是在排隊的人: Is this the line?
那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好像在排隊,不過你不太確定,你可以問他:Are you waiting in line?
如果你在排隊,然後有人不知道,插隊到你前面,你可以跟他說:I'm sorry. I was in line.
那你不確定是要排隊還是要抽號碼牌,你可以問: Do I need to get in line or take a number?
那要怎麼說:那個人插隊?你可以說: That guy was cutting in line.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生活英文學習

最近有一個想法,就是希望有看到我的網誌的人,可能很多都是對英文也有興趣的人,如果各位有在生活上遇到不會翻成英文的地方,可以留言給我,我會盡可能幫大家找答案並解答,我本身沒有很厲害,不過我的老師雖是台灣人,不過完全是美國人的英文程度,美國朋友常常忘記他是台灣來的,也有現成的美國朋友可以詢問,這樣一來我也能一起學習,有時候自己一個人學習,想得不夠多,希望有興趣的人,可以給我這個機會幫忙並一起學習!

神秘化身(The Likeness) by Tana French


這本好像是去年買的,不過只看前面一些些覺得不太喜歡作者的文筆風格就沒看了,最近想說不要浪費錢,還是把它看完了。

這本是作者的第二本小說,我沒看過第一本(In the woods),好像這本主角是第一本中也有出現的,這本書有提到一些前一本書的事,不過沒看過前一本完全不影響,因為主要故事完全和前一本不相干, 這本書大意是警探Cassie之前曾經做過臥底的工作,創造了一個假的身分叫做Lexie,這個臥底任務後來在Cassie遭刺傷,就結束了,只是這個名字卻在多年後又出現,只是這個名字的主人不是Cassie,而是在一個廢棄小屋中的一名女屍,這名女屍除了使用著一樣的名字外,她的外表和Cassie就有如雙胞胎一樣的相似,這讓Cassie有機會假扮這個神秘女子,並且進入她的生活,找出她的祕密和兇手。

這個故事大體上很棒,不過我不喜歡作者的寫作方式,我總覺得廢話太多,很多部分是在形容內心複雜並有些抽象的感覺,也有很多對話,不過有很多地方都是很瑣碎的對話,其實這樣的寫法應該是想要讓讀者對其中人物的個性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本書還算受歡迎,我想還是很多人喜歡這種寫法,就只是不太對我胃口。 不過作者很深入的形容臥底的心情以及工作,算是我覺得很不錯的地方。

由於故事還不錯,就給三顆星吧。如果想要練習看英文小說,並不推薦,對話中太多愛爾蘭式英文,並且很多奇怪形容,不是非常好懂,可能會感到挫折。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怎麼拉長了臉? 英文怎麼說

昨天看小說,看到這一句:Why the long face? 覺得很有意思,這在中文裡還滿常說的,就是"怎麼拉長了臉?"真不知道這樣的形容是先從英文來的還是中文

之前還發現英語中的"丟臉"真的可以說:lose face,這是真的從中文來的,(可以參考這一個網站: http://www.phrases.org.uk/meanings/lose-face.html )之後有人另外用save face來表示挽救名譽的意思。不同國家語言之間的交互影響,真的很有趣!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福爾摩斯全集


最近一時不知道要看什麼書,把之前買的福爾摩斯全集拿起來看,目前只看到第二個故事,小時候看的是注音版,而且年代久遠,幾乎完全不記得故事內容了,而且我想我小時候也沒有把全集看完,現在重新開始看,可以理解這套推理小說為什麼會成為經典,其實每一則故事並不太長,不過卻能緊扣人心,Sherlock Holmes總是以敏銳的觀察力來破案,這樣的故事永遠都會讓人津津樂道,難怪現在大部分的推理劇都有類似的劇情。BBC在去年就又將Sherlock Holmes和Watson放到21世紀的現代倫敦,也滿有趣的,只是看到Sherlock Holmes很愛傳簡訊有點怪怪的,哈哈。

我還是最喜歡Jeremy Brett演的Sherlock Holmes,據Wiki上的資料,他為了演出最好的Sherlock Holmes,最後幾乎是走火入魔,即使下班他也無法脫離Holmes這個角色,之後他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不過他的精準的詮釋讓我看小說時,腦中浮現的是他的Holmes。

第一個故事是A study in scarlet,其中有很多經典的話:

1.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It has all been done before.

2. There's the scarlet thread of murder running through the colourless skein of life, and our duty is to unravel it, and isolate it, and expose every inch of it.

3. It is a capital mistake to therorize before you have all the evidence. It biases the judgment.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分享兩則quotes -關於Living

Robert M. Pirsig-
To live only for some future goal is shallow. It's the sides of the mountain that sustain life, not the top.

Ring Lardner-
Life is tough. Three out of three people die, so shut up and deal. 這個太貼切了啦!